在工程建设中,吊车作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租赁公司司机与工程现场人员语言不通时,沟通障碍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首先,配备专业翻译人员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对于大型、复杂的工程项目,尤其是涉及跨国合作或多地区人员协同的情况,雇佣具备工程专业词汇基础的翻译,能确保司机与现场指挥、工人之间准确传达指令。比如在国际港口的大型集装箱吊运项目中,翻译人员可以精准地将中方现场调度的起吊顺序、堆放位置要求传递给外籍吊车司机,同时将司机反馈的设备状况、操作难点翻译给中方人员,保障作业流畅进行。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也能打破沟通壁垒。借助智能翻译软件或设备,即便双方没有共同语言,也能实现基本交流。如今的手机翻译 APP 功能强大,支持语音实时翻译,司机和现场人员只需对着手机说出各自的需求,就能即时听到对方语言的翻译版本。另外,一些具备跨国业务的租赁公司,为吊车驾驶室配备了集成翻译功能的通讯终端,方便司机在作业过程中与外界沟通,降低因语言不通造成的误解风险。
制定标准化手势信号是简单易行的辅助策略。在一些小型工程或翻译资源有限的场景下,提前统一吊车操作相关的手势规范,如起重臂上升、下降,吊钩的移动方向,紧急停止等动作对应的手势。现场人员通过明确的手势向司机示意,司机也依此操作,这种无声的沟通方式能在关键时刻避免混乱,保障吊运安全,像在农村小型建筑施工场地,简单易懂的手势信号就能让双方默契配合。
开展基础语言培训同样不可忽视。对于长期合作的租赁公司与施工方,可在项目前期组织司机和现场关键人员进行简单的对方常用语言培训,学习诸如数字、方位、操作指令等基础词汇,不求精通,但求能应急沟通。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当下项目的沟通障碍,还能为后续合作积累经验,增进双方人员的交流理解。
为避免语言不通带来的问题,在租赁吊车前期,双方应充分沟通,了解司机语言背景,提前谋划应对策略,确保工程现场沟通顺畅,让吊车高效作业,助力项目顺利推进。